【ITBus综合报道】5月22日消息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2018 年,袁隆平曾在获得未来科学大奖后接受了《环球科学》的采访,采访中这位老人依然对杂交水稻的未来抱有许多期许。这篇文章,记录下了我们与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最后一次交谈。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011 年 1 月 17 日早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幅屏幕上开始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60 秒的宣传片中,一位穿着蓝白格子短袖衬衫的老者,端坐在一张白色的长椅上,目光中充满了自信,在他身后是一片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谷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位老人就是袁隆平。过去数十年里,他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科学家。他主持研发的杂交稻及超级杂交稻,一次次刷新了水稻产量的世界纪录;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和低镉稻,改变了我们对水稻生命力和安全度的认知;而正在研发中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则让我们对水稻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想象。实际上,他的贡献远非这一句话能够说完,我们需要拉动时间轴,回到故事的开头,才能完整展现袁隆平这光辉的一生。
1961 年,袁隆平在早稻品种试验田中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但次年他将种子播下,后代却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像它们的上一代那样长得好。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袁隆平意识到,“鹤立鸡群”的水稻是一株天然杂交稻,杂种优势现象十分明显。但他的观点却与当时美国大学使用的遗传学教科书(经典遗传学)相悖,教科书上说, 稻麦等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会退化, 杂交也没有杂种优势。为了探明究竟, 袁隆平做了多次试验,结果确证水稻与异花授粉作物一样, 同样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现象。水稻颖花很小,且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不可能像玉米那样,依靠人工方法来生产大量杂交种子。于是袁隆平采取了三系法的技术路线。具体讲,就是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即花粉败育的雌水稻),并用保持系使这种不育系能不断繁殖;再育成恢复系,使不育系育性得到恢复,杂交产生杂种优势,以达到应用于生产的目的。1966 年 2 月,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名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提出了上述设想和思路,由此拉开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序幕。
自此,半个世纪来,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和失败,袁隆平从未想过放弃杂交水稻这个目标,而是不断分析总结,调整技术路线。当三系法刚提出的最初几年,试验结果总是不如意时,袁隆平提出了“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设想;1973 年实现三系配套后,当第一批杂交稻长势喜人,却草多谷少时,袁隆平说:“表面上,我们失败了,但本质上,我们却是成功的。长稻谷还是稻草,只是技术问题,我们不该放弃”;当 1989 年夏季,第二代育种技术“两系法”因制种期间抽穗时遭遇罕见低温,大家发现原来光敏不育系不仅受光照控制,也受温度控制,而开始否定两系法时,袁隆平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不育系的技术路线。从失败中看到光明的胆识和勇气,让袁隆平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而他开放、分享的心态,又推动着杂交水稻的研究从湖南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
对于未来,袁隆平仍有很多期许。他向《环球科学》记者介绍说,正在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兼有三系和两系的优点,同时又克服了三系和两系的缺点。袁隆平表示,目前,初步选育的组合已初露锋芒,亩产量都在 1000 千克以上,计划两年后通过审定,然后开始大面积应用,逐渐替代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袁隆平曾说,他做过一个梦,梦见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他和同事都可以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他的这个梦或许梦想成真,因为他追求梦想的脚步从没有停止。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获颁“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曾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对手是饥饿,他赢了。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共和国勋章”颁奖词称,他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数十年来,袁隆平获得的各类荣誉数不胜数。他十几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粮食奖、沃尔夫农业奖,还有一颗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消除饥饿。
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中所说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简介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50年来,他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践行了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励,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院士于196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
袁隆平院士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技术,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并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成了强优势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领导课题组成功突破制种难关,使制种产量逐渐提高,达到全国平均亩产350斤左右。
袁隆平院士解决了两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1989年,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两系不育系原种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1997年,袁隆平院士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实现中国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并于2012年,领衔启动了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攻关,同时提出了在原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理想株型和保持较高收获指数的基础上,以增加植株高度提高生物学产量为核心的超级杂交稻育种新理念。
2006年,袁隆平院士针对我国人增地减的现状,提出了运用超级杂交稻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现有4亩地的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思路,即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2007年率先在湖南实施,并迅速在安徽、广东、广西、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袁隆平院士又提出了“两分田或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丰工程,得到了政府和专家的一致认同,已在广东和广西实施,均达到了预期效果。
袁隆平院士还多次到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地讲学、传授技术,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学员2000多名,并多次去印度、越南、缅甸等国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袁隆平院士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袁隆平论文集》、《杂交水稻育种栽培学》、《杂交水稻学》等专著7部,创立了系统的杂交水稻学学科。
痛别!袁老一路走好!
涉及观点仅代表个人,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作任何承诺。